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四朝文物重回新会古寺
文芬

  最近,笔者在广东新会罗坑镇采访时听说,牛湾桂林古寺重建后,群众陆续送回该寺失落于民间的多件涉及宋、元、明、清的四朝古文物。
  桂林寺自宋兴建后,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文革”期间曾被改作小学,后于1970年被彻底拆除,拆下的砖、木、石料被移作建校之用。1985年,旅港乡亲黄华乾等自发捐资重建。
  笔者来到桂林寺,看到在天井旁的左侧回廊旁,有3块锃亮的黄腊石。
  寺中老者说,这些腊石原有4块,“文革”中与其他文物一起散失。近年,有热心人士在民间寻获其中的3块并送回寺院。一位藏石行家说,这3块黄腊石质地纯正,浑然天成,没有任何打磨抛光的痕迹,如果没有数百年的抚摸起坐,不可能这样油润生光。
  进入寺院的第二进,是三宝佛殿,殿中央供奉的是三宝佛像。殿内两边供桌上,摆放着一大一小两个古朴的石香炉和4个青花釉香炉。两个石香炉均为整块汉白玉玛瑙石雕凿而成,外表光润亮滑,两侧是雕工精致的瑞兽铺首,血红色的玛瑙石纹环绕炉身。据专家辨识,按其雕工风格,疑为元代作品。
  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两只石香炉原为两对。桂林寺重建后,附近村人先后送回两对香炉的各一只,其中一只曾被拾获者当作猪槽用,因此反而得以保存下来。
  桂林寺的第三进是当地村民为祀族祖黄真人而设的正殿。正殿中央案桌上,摆设了两个清代云石烛台,均刻有桂林寺三个字。桂林寺毁后,由于烛台有三层,高近1米,曾被当地一砖瓦厂拿去当作晾晒瓦筒的支架。
  安放在案桌右边的是一件清代紫铜精工铸制叫“磬”的拜祭佛器。其直径33厘米,高36厘米。据管理员介绍,紫铜磬曾被当作废铜烂铁,辗转卖到当地一收破烂的村民手中,这位村民把它当了米缸。待得桂林寺重建,他毫不犹豫地捐回寺内。
  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号称镇寺之宝的宋代石雕奠酒器和传说是皇帝御赐的木制龙牌。奠酒器外形呈元宝状,前后两壁是精美的浮雕,尤其中间部位左侧的石雕人物穿着宋代官员服饰,右侧人物似是宋代乡绅,中间和边上各有1名送财童子。奠酒器脚部为太阳拱照的浮雕图案花纹,浮雕人像面部表情笑容可掬,是一件较有价值的工艺品。此奠酒器桂林寺夷为废墟后曾被弃于附近烂地。而所谓皇帝御赐的龙牌,传说在寺毁后,被一当地村民收藏。这个木制龙牌顶部为雕工精巧的龙头,中部为通花褛空雕刻着祥云相伴的两条缠龙,底部为六角莲花座。至于这个龙牌是否真是御赐之物,源自何年代,问村中老人无一知晓,只说是一代传一代地传下来的。
  有关专家认为,桂林寺重现的这批古文物,对研究新会自宋以来的民情风俗、宗教习俗、工艺品制作的延衍有极高的价值。                                     (文芬)